跨越三代人的“烈士寻亲志愿接力” 要闻-通化站 金作超 3794241
跨越三代人的“烈士寻亲志愿接力” 要闻-通化站 金作超 379424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通化站 > 要闻

跨越三代人的“烈士寻亲志愿接力”

2023-11-19 23:25      来源: 中国吉林网

  用微光点亮他人,用爱心温暖他人。近日,中国吉林网记者在宝贝回家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在张家港市,有30万名注册志愿者步履不停,行走在公益路上。张玲就是其中一名志愿者,今年58岁,家住张家港市乐余镇。对她而言,母亲和儿子不仅是她爱心路上的坚强后盾,还是她的同行者,祖孙三代的“全家福”都在公益路上。

  张玲家中姐妹四人,二姐常做公益,也是一名寻亲志愿者。每次听她讲述一个个感人的寻亲故事,张玲眼前便会浮现出一幕幕亲人团聚、泪眼婆娑的场景,并为之动容。一次,张玲跟随二姐参加了一场助学帮困活动,真切地体会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与满足。

  2013年,张玲正式加入志愿者队伍,哪里有志愿服务活动就往哪里跑。有些人,我们从来都不能忘记。昔日战火纷飞,他们保家卫国,英勇牺牲,埋骨他乡。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守护与延续。2022年4月,张玲又加入了“宝贝回家”烈士寻根工作组,为烈士寻找出生地、安葬地。

  有一次,张玲从乐余镇扶海村的一名志愿者口中获悉了一条寻根信息:扶海村一户姓尹的村民每年都祭奠一位名叫“管延来”的烈士,但他只知道烈士的籍贯,不知道烈士是否还有家人。得知“管延来”烈士的基本信息后,张玲随即展开寻根工作。她先后驱车赶到常熟档案馆、张家港市烈士陵园等单位寻找线索。但“管延来”牺牲时只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时间又过去了73年,能否找到烈士的亲人,张玲心里也没底。

图片1.png

  除了四处寻找,张玲还在网上发布了“管延来”烈士的寻根信息,发动志愿者们一起寻找,但寻遍全网仍无进展。今年2月的一天,张玲突然想到“管”和“官”谐音。果然,她在网上查到了山东德州烈士“官延来”的名字。通过信息比对,初步确认系同一个人。很快,官延来烈士的家属来到扶海村接回了烈士的遗骨,将其光荣地安葬在德州齐河县烈士陵园。时隔73年,烈士得以重回故土。

  由于年代久远、信息少,烈士寻根工作十分艰难,但只要有一丝希望,张玲都不会放弃。每天早晨醒来,张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电脑,查看寻根工作进展情况。在她的手机上,仅烈士寻根微信群就有10多个。除了张家港,常熟、江阴也留下了张玲为烈士寻根的足迹。目前,张玲负责的烈士寻根案例有近1200个,成功帮助180位烈士归乡。张家港市优秀志愿者、张家港志愿服务终身成就奖……多年来,张玲只问付出,不问收获。一路走来,芬芳相随。

  如今,志愿服务已成为张玲生活的一部分。行走在志愿服务的路上,张玲坦言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母亲和儿子更是她志愿服务路上的伙伴。

  张玲的母亲赵玉兰今年82岁了,2015年,加入到志愿者队伍,是名资深志愿者。市区花园浜小木屋、乐余老年大学、乐余图书馆……哪里需要,赵玉兰就去哪里。“别看我年纪大,我身体硬朗,干活有劲。”赵玉兰说,尽管居住在市区,但每次前往步行街岗亭值勤,她都会早起准备午饭。“午饭就在岗亭随便吃点,免得来回奔波,耽误时间。”为方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老人还学会了使用微信,加入了志愿服务微信群,每次群里发布活动信息,她都踊跃报名。“报名得眼疾手快,抢不到名额就无法‘上岗’。”赵玉兰说,由于自己时间自由,她让别人先报名,自己则主动补缺。几年前,赵玉兰荣获了张家港志愿服务终身成就奖。“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还想多做几年。”在赵玉兰心里,志愿服务给她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也让她收获了别样的晚年生活。

图片2.png

  家风是一个家庭珍贵的“传家宝”,张玲的儿子张洁非也是一名志愿者。张洁非是一名退役军人,他脱下“戎装绿”穿上了“志愿红”,参加过“关爱老兵”志愿服务活动,和母亲参加过马拉松志愿者团队,并结合自身岗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张家港是个友爱的城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人心,志愿服务已成为全民行动。在我的家里,母亲以志愿服务为事业,外婆常年坚守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在她们的身上,我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志愿者中的一员,我更是收获了服务他人的价值与快乐。”对于志愿者这个祖孙三代人共同的身份,张洁非表示会把这场爱的接力进行到底。

  微光成炬,温暖可及。公益路上,祖孙三代人并肩而行,追逐光,也成为了光。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何禹洁

  通讯员 宝贝回家志愿者李凤珍

  图片来源于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编辑: 金作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