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化市集安市档案馆新近开放的“蝴蝶巷”展廊中,4000余只蝴蝶标本静静陈列于定制展柜。它们翅翼上的斑斓纹路,不仅凝结着一座边境小城的生态记忆,更承载着一位八旬老人的坚守与奉献。84岁的于雅娟用四十载光阴踏遍集安山水,以民间之力系统记录蝶类种群,最终将毕生成果无偿捐赠给国家,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守护自然”的重量。
山野间的“蝶类记录者”:用脚步丈量生态密码
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集安地处长白山南麓,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9科100余种蝴蝶。在专业研究机构尚未覆盖的年代,于雅娟与老伴王国福自发成为这片土地的“蝶类观察员”。
1992年退休后,怀着对生物学的热爱,于雅娟与王国福携手开启了寻蝶之旅。从清河镇的茂密森林到青石镇的幽深山涧,他们的足迹遍布集安周边20余个偏远村落。“清早带两个馒头进山,天黑才回家。老王负责追踪蝴蝶,我负责记录位置和习性。”于雅娟回忆说。为了精准掌握种群分布规律,两人常需在草丛中连续蹲守数小时,只为一睹稀有蝶种的栖息特点。
标本采集与保存更是充满挑战。初期尝试用书本压制、纸板固定效果不佳,经过反复摸索,他们独创出“玻璃盒+泡沫板+标签”三重保存法:在指甲盖大小的纸片上工整标注蝴蝶名称、采集时间与地点,再用大头针将标本精心固定在白色泡沫板上,确保每只蝴蝶都“身份明确”。截至2003年,200余盒、4000余只标本已构成集安地区最完整的蝶类民间档案体系。
不计代价的坚守:退休金里的“生态投入”
“定制玻璃标本盒就花了近万元,相当于当时我们老两口一半的退休金。”于雅娟语气平静地说道。交通费、工具费、耗材费……数十年来,夫妻俩将绝大部分退休收入投入“追蝶”事业,却从未有过丝毫犹豫。“这些蝴蝶是集安的自然财富,完整记录它们,就是为后人留存一份珍贵的生态记忆。”
2004年,因王国福身体状况不再适宜野外作业,两人转为居家整理标本、钻研蝶类学术著作,累计写下十余万字观察笔记,将零散的野外记录转化为系统科研资料。即便在老伴离世后,于雅娟仍独自守护着这批“会飞的档案”。数次搬家过程中,她宁可精简家当,也要将标本盒层层包裹妥善安置——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承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民间责任。
从私人珍藏到公共财富:一场跨越时空的奉献
2024年冬日,84岁的于雅娟作出重要决定:将全部4000只蝴蝶标本无偿捐赠给集安市档案馆。“标本放在家里终将蒙尘,交给国家才能让更多人看见集安蝴蝶的美丽。”老人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一份跨越时空的远见。
集安市档案馆对这份厚礼高度重视:20余名工作人员连夜布展,专门定制防紫外线玻璃展柜;特邀画家将展廊通风管道绘成白桦林景观,还原蝴蝶自然栖息环境;最终将展区命名为“蝴蝶巷”,使之成为连接公众与自然生态的桥梁。“于奶奶捐赠的不仅是珍贵的生态资料,更是一份‘平民科学家’的精神遗产。”集安市档案馆馆长杨海峰动情表示。
如今,“蝴蝶巷”已成为集安市生物多样性教育的重要基地。青少年在这里直观了解蝴蝶生物学特性,研究者藉此追踪蝶类种群变迁数据。于雅娟四十年的坚守,已超越个人爱好,升华为滋养城市人文精神的文化养分。正如档案馆寄语中所说:愿更多孩子从这里出发,将来像蝴蝶一样在祖国的大地上尽情飞舞。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实习记者 刘昕悦 文/图/摄
制作 刘昕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