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末的清晨,山林间的晨露还挂在参叶上,参农已背着竹篓走进林地。拨开泥土,一株芦头修长、须根带珠的林下参展露身姿——这是生长了18年的“宝贝”,也是通化市二道江区人参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地处长白山系余脉的二道江区,2/3地域为山区,年均6.3℃的气温、690~750毫米的降雨量,构成了林下参生长的天然温室。依托这份自然优势,全区已发展人参种植6000余亩,其中林下山参5461亩,今年上半年实现综合产值5300万元,让“百草之王”真正成为推动百姓致富增收的“金疙瘩”。
生态为本:用标准化守护“天生好参”
品质管控从土壤开始。走进二道江乡林下山参种植基地的山林间,500亩林下山参种植基地的土壤采样工作在中检集团的支持下已顺利完成,构建起详实的产地环境数据库,每块地的重金属含量、有机质指标都有据可查,这为产品认证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也推动了种植基地的规范化管理。电子围栏在林间划出整齐的边界,设备终端正实时向政府平台传输着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目前,全区3处林下山参种植基地电子围栏、信号塔等设备的安装已完成,部分设备调测完毕,并已接入政府平台,让2900亩林下山参种植基地有了“科技保镖”。
与此同时,全区4255亩林下山参实现溯源标记,其中10~15年生的有1299亩,15年以上的有2956亩,扫码即可查看从播种到采收的全周期记录,这些参龄长、品质高的林下参成为市场上的“硬通货”。“每块地的pH值、重金属含量都清清楚楚,以后卖参能拿出‘体检报告’了。”参农们对此也是喜笑颜开。
科技为翼:让人参产业焕发新动能
京辉药业的红参加工车间里,一场技术攻坚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企业申报的省级聚力攻坚专项课题已完成答辩,400万元拟支持资金将聚焦红参加工工艺优化。从清洗、蒸制到干燥,每一个环节的技术升级,都在为提升红参品质与产能蓄力,让这味传统药材在现代工艺中焕发新价值。吉林衡润医药委托金马药业复产的壮骨伸筋胶囊,通过对生产流程的标准化管控与质量溯源,让蕴含人参药用价值的龙头产品重新回归市场,以点带面撬动产业竞争力提升。中康参芝联合北华大学成功申报“智能化人参籽采摘机器人研发”和“林下参原生态播种机研发”两项2026年度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农业领域项目,未来的参林间,采摘机器人能代替人工筛选成熟参籽,原生态播种机能模拟自然规律播撒希望,让传统人参种植模式逐步迈向智能化新阶段。
作为全省首家“吉林省优质道地药材(林下山参)科技示范基地”,中康参芝的4.4万亩基地成为标准输出的样板。这里不仅是优质人参的孕育之地,更是技术创新的试验田,为全区的人参产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范本。
全链发力:从地头到餐桌的价值跃迁
走进卓雅智能酒店的餐厅,人参鸡汤成为食客必点菜品。这道入选市级菜谱的佳肴,采用的正是二道江本地林下山参,经慢火炖煮后,参香与鸡汤完美融合。从餐厅到社区厨房,人参菜品正走进寻常百姓家,相继开展的“‘参’情入社区 康养二道江”“与‘参’同享美味‘食’光”等20余场线下活动,让上百名居民体验到药食同源的魅力。
产业链的延伸不止于餐桌。万通山葡萄酒推出的西洋参山葡萄酒系列,实现了水果与药材的跨界融合;成立人参临床使用专班,在医疗机构设置“人参代茶饮体验区”,推动中医药养生理念普及;中康参芝的“知参堂”系列产品与胡庆余堂深度合作,借势老字号渠道资源提升产品附加值。从初级原料到精深加工,从药用提取到食品开发,二道江区正构建多元化的产品矩阵,今年上半年二产产值达2100万元,三产服务收入突破2500万元。
暮色中的参地宁静祥和,露水再次凝结,滋润着沉睡的参根。从第一颗参籽落地,到如今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二道江区在人参产业上全链条发力,让“天生好参”实现了价值最大化,构建起 “种植有标准、加工有深度、消费有场景、品牌有影响” 的产业生态。二道江区的人参产业正以稳健的步伐,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扎得更深、走得更远。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吕东斌
实习记者 刘昕悦
通讯员 孙赫
图片来源 二道江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