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位于关东文化核心区的通化市东昌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历史积淀,深耕非遗传承沃土。这里构建起覆盖传统技艺、民俗风情、传统医药等领域的立体保护体系,形成“政府统筹引领、社会多元参与、活态创新传承”的良性生态,让古老文明在时代浪潮中绽放璀璨光彩。
在这片充满文化活力的土地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匠心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着传统文化的当代篇章。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俊良深耕野山参文化,创新“产学研”融合模式,培养专业人才逾百名,将千年炮制技艺转化为现代健康产业;满族剪纸大师丛永莉耗时半年创作的《人参百子图》,以当代艺术语言解构传统纹样,让关东人参故事在非遗舞台上焕发新生。
宁氏中医传承百年的“筋骨和合疗法”,作为中医骨伤治疗的独门绝技,历经数代人的实践与创新,已为万千患者解除病痛。长白山民间刺绣技艺在传承人闫敏,以多变针法、绚丽色彩与精美图案,生动展现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述任起名技艺非遗馆”突破地域藩篱,走出东昌、走出关东,在安徽黟县的青瓦白墙间扎根生长。不仅是非遗技艺的跨区域传承,更是架起了南北非遗交流互鉴的桥梁,推动非遗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绵延赓续。而在非遗代表性传承的宏大版图上,长白山满族婚俗、松花石砚雕刻、木雕技艺等关东非遗代表性项目同样精彩纷呈。它们与东昌各非遗瑰宝交相辉映,共同绘就地域文化交融的绚丽画卷。
未来,东昌区将持续深化非遗创新实践,以更丰富的形式讲好非遗故事,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让历史文脉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让非遗元素融入城市体系,培育“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生态。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关东热土上,历史文脉与现代发展将奏响和谐乐章,让非遗不仅成为城市的精神标识,更化作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以东昌实践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与蓬勃生命力。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吕东斌
图片来源:东昌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