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了太安村,秧歌队的孩子们正在村里大人们的帮助下绑高跷,计划着赶在正月十五前,再在村里演一演,绑好高跷,孩子们如履平地,甩跷、翻身等动作孩子们做起来都驾轻就熟,吆喝声伴随着热烈的鼓乐声,回荡在宁静的太安村。
据了解,秧歌队共有11名青少年,其中最大的17岁,最小的仅有7岁,队长高萍主要负责小队员们的动作指导、队形排练,说起成立少年秧歌队的初衷,她坦白说,就是想村里的秧歌队后继有人,她也没想到孩子们能坚持得这么好。
“就寻思俺们这越来岁数都越大了,不得培养点后起之秀吗?我看他们可能后面也都跟着溜达啥的,就让他们都上。孩子们都特别开心,可积极了,天多冷也不耽误。”秧歌队队长高萍说。
练习高跷秧歌,摔跤是在所难免的, 13岁的李文博说:“摔倒了就再爬起来,练高跷哪能怕摔跤呢。我练了好几年了,甩跷这个技能我已经掌握很熟练。”
崔文艳和崔文馨是队里的姊妹花,文艳告诉记者,寒假里他们每天练习两个小时,村里长辈们的鼓励就是他们练习的动力。
在这支少年秧歌队里,孩子们扭高跷秧歌都有四五年,最开始都是跟着爷爷奶奶身后学着扭,渐渐地他们从队伍的最后端扭到了队伍的最前端。费朵朵告诉记者,她的第一副高跷就是爷爷给做的。参加县里的秧歌汇演,家里人都为她高兴。“刚开始胆小都不敢上,就踩着跷,我手拄着也不敢往前走,等到会走了之后,一切就都挺顺利。”费朵朵说。
热闹间,孩子们也会思索起今后,长大了离开家求学,会不会忘了高跷秧歌?崔文馨、费朵朵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会”。文馨想带着高跷秧歌走出去,朵朵则想着无论她在何地,过年都要赶回来。孩子们的想法不同,但相同的是对高跷秧歌的热爱,让高跷秧歌这项传统技艺在乡村、在青少年间得以传承。
“村里不论老少都非常有积极性,我们会把秧歌文化继续传承下去。”秧歌队队长高萍说。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何禹洁
通讯员 关莹